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HFLS的树与人 生活的地与理——记高中政史地组新教师转正课及教研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686 发布时间:2022-01-04 10:50:17

为提升我校新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素养,推进新教师专业化发展,高中政史地组于20211210日开展了新教师转正课展示及教研活动。转正课由刘妍君老师执教,内容为与校园环境紧密相关的“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厅党委巡察组刘诚平特级教师,校党委书记王华琪,副校长吴锋刃、张俊峰,教务处副主任李芳,高中政史地组全体教师参与听课。

转正课以“HFLS那棵树”为主题,寓意校园自然环境下的主要植被,以“究原因-谈意义-提建议”为主线,聚焦于杭外校园有哪些植物、环境对植物的影响、植物的环境作用以及植被破坏后的影响。本节课以“杭外第13周行事历中的校园绿化研讨会”作为切入点,以学生课前采访园艺师傅的视频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激发探究兴趣。

第一部分为“HFLS那棵树”,包含“识别校园植物”和“环境对植物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校园植物的叶子,判断叶子所属植物和植被类型,感受身边的植物。从香樟的叶子到小组活动探究香樟被选为杭州市树的原因,归纳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份对乡土地理的熟悉感。

第二部分“植物的环境作用”,围绕活动“谈意义”展开。活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并以材料作为思维的扩展,以黑板贴纸的形式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归纳校园植物的环境作用。现场活动热闹激烈,同学们争先恐后展示小组讨论结果,但因同学们过于关注生活经验导致思维受限,在刘老师和部分同学的合作引导下,同学们延伸思维,完善探究结果。其中,对于较为抽象晦涩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环境作用的发生机制,刘老师通过课前实验视频、示意图和重现发生过程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科角度逐步突破难点。

第三部分“植被破坏后的影响”突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刘老师将“小和山的植被破坏”设置为探究情境,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将窗外远处的小和山和教室连成一线,引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五大要素的角度探究植被破坏后的一系列影响,在探究过程中落实“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在“植物的环境作用”的基础上,学生对保护植被、保护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最后,设置“提建议”课后探究活动——“我为杭外种棵树”绿化整改提案,学以致用,合理的提案设计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也是学生对杭外主人翁意识的激发。最终,以“保护自然环境,人地协调发展”、“一方水土养具有当地地方气质的一方植物,而一方水土更养一方人,不要忘记自己是具有独特杭外气质的杭外人”揭示HFLS树与人,点明升华主题,在学生的情感触动中课堂圆满结束。

本节课从身边地理出发,节奏紧凑,活动丰富,学生参与热烈,情感提升较明显。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有效地落实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学生的亲身参与和感知作为基础,实物树叶认知,实现知识的感性接触;材料解读与运用,解释生活地理现象;实验科学探究,归纳结论真实可靠;场景转换应用,推而广知实现知识迁移。教学方法上注重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知识获取上注重推理与实验相结合,思维引导上注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思维,最终实现知识有用、可用、会用。

以研兴教,以评促教。转正课结束后,高中政史地组展开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由教研组长周蕾丽老师主持,教研组内立足新老师转正课热烈讨论,对本节课的教学给予了充分肯定。首先,采访导入新颖生动,引入真实情境,解决真实地理问题,关注身边的地理,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第二,注重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清晰顺畅,课堂轻松活泼,氛围较好,使得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探究活动得到有效落实。第三,重难点内容处理详略得当,实验实物观察突破难点,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四,教学素材充实丰富,教学手段多样化,板书新颖有特色。第五,首尾呼应,从杭外树到杭外人,情感升华强烈。第六,课堂环节把控良好,高效顺畅,教姿教态大方得体。同时,刘诚平特级教师对刘老师的教姿教态、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以及核心素养的落实予以充分肯定,鼓励新老师再接再厉、深研精教、打磨提升。此外,老师们围绕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例如探究问题设计更加精准化合理化、部分案例可进一步情境化、主题设置地理学科化、探究活动把控进一步沉稳化、教学语言精炼精简、语速和节奏适当减慢等。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此次转正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全体地理组老师的尽心、耐心、悉心、详尽、殷切指导,一堂课的呈现凝结全体地理组老师的无数心血。切磋琢磨方成玉,扬帆起航正当时。一次展示,一次磨砺,一种收获。转正课及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对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核心素养理念,构建高效课堂,让有限的课堂,散发出无限的精彩。

(高中政史地组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