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劳作的快乐——记我校高中学生学农劳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5134 发布时间:2021-11-16 01:43:37
11月8日上午七点,我校本部高二及剑桥国际高中高一的学生们与老师们集体坐车,前往杭外农场参加学农劳动。
11月初的小和山气温骤降,但纵使寒风凛凛也抵挡不住同学们对学农活动的热情。一路上,欢声、笑语、期待与兴奋充斥在同学们轻松的氛围里。与刚结束的期中考相比,这的确是高中生活里为数不多可以真正抛开学习,好好放松,体验自然的一天了。
刚到农场,各班的同学们就被后勤老师们分别带领去各自班的场地工作了。上午的劳动任务有锄草、清理豇豆丝瓜地、翻地种菜等。不停的弯腰与重复的机械化动作让同学们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却因为新奇与心中那份完成工作的责任感,乐此不疲地继续着,直到把整片地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而割稻子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会了一项新的技能,也因为亲自体验而更加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下午的劳动任务有清理冬瓜地、清大棚、挖番薯、捕鱼等。同学们依旧充满干劲,各自来到不同的劳动场地开始劳作。冬瓜和番薯们像是迫不及待地朝着同学们挥手,等待着同学们从草堆中、泥土中把它们拉出来,感受同学们的热情。而最让大家兴奋的就是捉鱼了。同学们套上皮裤,在泥水里蹒跚行走,双手在水里来回划着试探着鱼的踪迹。等到一条鱼贴着水面游露出它的背鳍时,机会来了。捉鱼人静静地移动到它身边,双手猛地一抓,握紧,举起,一条鱼就抓到手了!在相机前,同学们露出他们最灿烂的笑容。这种快乐是最纯真的快乐,是劳动送给同学们的礼物。
午餐与晚餐时间,同学们带着半天劳动下来的疲惫,饥肠辘辘地等待炊事班的同学们烧好饭。虽然天气已有些寒凉,但大家热情不减。灶台铁锅烧的饭菜显得诱人可口。同学们大口大口地吃,异常珍惜这些亲手烧的饭菜。
远方的夕阳,粉红色的天空,西边的月,乡间小道的石头路,一块块绿的黄的田地交相映衬着栋栋房屋,才猛然惊觉,原来古诗词中的田园生活是那样美好,那样诗意又浪漫,惬意又治愈。一天的学农活动已渐渐步入尾声,大巴车里从来时的喧嚣热闹逐渐转为宁静,同学们从来时的兴奋逐渐变得疲惫困倦,夜晚渐渐来临了,一切都安静而美好。
学农,是一堂教会我们不怕脏不怕累的课,更是一场净化心灵的旅程。在纷繁的人世间,它让我们记得,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慢下来,还有劳动可以让你品味到双手与自然碰撞创造出的许多美味。原来,劳动真的可以很快乐。
(记者团 袁心仪供稿)
附各班报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美好——记高二年级学农活动
2021年11月8日,我校本部高二年级赴良渚金穗生态农业园进行了为期一天的难忘而有意义的学农实践教育活动。农场的一天里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农业生产常识,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也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前夜突袭的寒潮并没有打消同学们学农的热情,11月8日一大早,我们满怀着对农场的期待,就踏上了前往杭外农场的路途。来到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田地,我们迅速分工,领装备、学技术。不久,就看见劳动组的同学们在地头上热火朝天地干起了活来。先将木杆上的丝瓜藤清理干净,然后收集木杆,清理地膜,最后锄地松土,好为农场来年播种做准备。同学们热情四溢,开展起了“锄地比赛”,将班级分成了五条“赛道”,接力完成本组的松土任务。锄落,土起,每一个也许不成熟老练的动作体现了同学们对劳动的热情。
在池塘中进行的抓鱼活动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初下水的同学们还难以适应池底的淤泥,因此刚开始的行动并不流畅。然而随着第一位同学抓上来一条大鱼,初战告捷,每位抓鱼小能手们也都昂起了兴致,随着池水的流动辨别着鱼的位置,最终也都收获颇丰。
一阵饭香袭来,农场的另一处,烹饪组的同学们正在为烧糊之后又重新下锅的第一锅能吃的白米饭欢呼。这一锅米饭成就于不断控制的火候,把握米与水的比例与量之中。习惯于家中、学校食堂里触手可及的饭菜,我们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饭菜是如此来之不易。这次学农活动不仅让我们体验了农活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与劳动的辛苦。
高二1班 史易欣 陈依倩报道
学农这天恰逢断崖式降温,寒风刺骨。我们到达农场时,太阳早已高高挂起。而仔细想想,农民总是在天亮之前出门,不论夏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不论狂风还是暴雨。“苦”是我对干农活的第一个感受。
同学们带上手套,收竿子,撕地膜,翻地……一片地便有如此多的工序。翻地是个体力活,力量要到位,工具入土的角度要恰到好处。一个人啃哧啃哧地干几分钟便会觉得腰酸背痛,使不上劲。我们二十多个人忙活一上午,仅仅完成了一小片田地的工作量。“累”是我的第二个感受。
一天中最期盼的莫过于饭点了,小半个班的同学从下车便开始准备的午饭果然不负众望。白米饭的火候恰到好处——没有煮得像稀饭,也没有一点锅巴。红烧肉咸淡正好,口感极佳。一次性做四十多个人的饭可不是件容易事,但通过“炊事班”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与高超厨艺,所有同学都在劳动了一上午后吃上了香喷喷的午饭,切实享受了劳动成果。“乐”是我的第三个感受。
从哲学的角度看,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劳动为人类提供物质生产资料,磨练人的毅力的同时也启发人类的智慧。在体验割水稻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了各种姿势和角度,最终总结出最省力最安全的方法。正是体会到了劳动的累与苦,人类才想尽办法创新发明了省时省力的工具与机器,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学农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更加珍惜劳动成果,也让我们领会到了其中的哲理。此次学农之行,我们收获颇丰。
劳动最光荣
“火神”和“刀神”
香菇组和青菜组
美食大集合
高光时刻
高二2班 叶甜甜报道
2021年11月8日,伴随着丝丝凉意与同学们炽热的内心,良渚古城外,杭外农场上,我们杭外学子的学农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晨光熹微,空气爽朗,沁人心脾。靛蓝的天空下,风吹麦浪,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高二3班全体同学行在乡间小径上,脚踩过被雨水浸湿的柔软的泥土,留下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足迹。欢声笑语在阳光下闪着光。今天,我们得以从忙碌的学习中脱离,将心融入宽广的自然,回归田园的闲适。
然而,此次出行,除了享受田园的闲适,我们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劳动。一天的活动中,我们完成了各种各样的农事劳作——除草、割稻、翻地、挖番薯、抓鱼等。走在黄土地上,我们享受着枯燥费力的除草任务带来的满满成就感,扛起锄头翻地的铿锵力量感,提着笨重的防水裤在泥潭中吃力地追逐一条小鱼却倒摔一跤溅起一身泥的快乐感,摸索着如何“割”水稻而不是“砍”水稻从而形成节奏感,体验着挖番薯、抱冬瓜的新鲜感……在这充实的一天里,我们累并快乐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午餐的准备在抵达农场那一刻即开始了。烹饪小组的同学们拿上了锅碗、铲子、勺子、餐具以及丰富的食材,即刻投入到烧饭——这绵延几万年的伟大人类实践活动之中。先是做饭,烧火的同学巧妙运用所学10年的数学知识,搭建起了优美的几何体,以空气之流通鼓动火蛇在灶头内的狂舞。火焰舔舐着大铁锅底,很快便把金属锅用温度感化了。而一旁淘米、切菜的同学也没闲着,一粒粒来自我国北大仓的东北大米在水的滋润下洗去了身着的白色粉底,幸福地享受着徐马俊柔软的双手。厨师可是一刻也没闲着,从做饭的火候到翻盖的次数,邬蓓贝、陈尹静怡、王越有条不紊地操作着。红烧肉第一步工作是焯水,她们将猪肉放入盛有去腥用的姜片葱结的水中,猪肉一刻不停地在水中欢舞着,享受那99度高温的完美沐浴,香味传播到了整一条长堤上。当出炉的那一刻,劳累了半天的同学们寻香而来,为这“绝绝子”的味道赞叹不已,“三班的红烧肉确实很香很好吃。”傅老师如是说道。随后,只见厨师三下五除二,一上一下,几大盆蔬菜便已出炉。
“开饭啦——”这一声吆喝响彻了长堤,消散了劳作同学们所有的疲惫,回馈了烹饪组一上午的辛苦。每个人都满怀期待地围在锅旁,拿着碗筷,敲着,等着,流着口水。吃上红烧肉的那一刻“啊!”“噢——”“嗯——”赞叹声不绝于耳,整个年级的同学都被吸引来,那恰到好处的色泽,那喷香的气味,人们的味蕾欢舞着,满足着。午饭结束后,烹饪小组的同学们又马不停蹄的准备起晚餐,让我们在下午的劳动后又一次享受了土豆鸡块、番茄炒蛋的美味。
烹饪组的袁瑞文说“今天忙活了一天给同学带来了这么多的满足感,我们好开心的!”
在每个人都沉浸于劳动中时,我们博学的张敏老师还与我们讲道:“这里是良渚古城,5000多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是像你们现在这样劳作的。”五千多年饱经沧桑的良渚古城,承载着的是中华五千多年农耕文明创造的伟大辉煌。
紧张忙碌的一天很快结束了。夕阳下我们踏上了归途。回顾这一天的劳动,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天的劳累,对于农民来说实是微不足道。我们有合作、轮替还有不同项目的轮换,而农民们只是靠着自己的双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耕耘。他们耐得住疲惫与辛劳,耐得住严冬酷暑,耐得住寂寞,勤勤恳恳并倾注热爱。如今,虽然劳动方式变了,我们不再种地牛耕,但这份劳动精神却是永存的。通过学农,我们回归最原始的劳作方式,亲身感受最纯粹的劳动真谛。就如纪伯伦所说,我们劳作,时间的低语通过心灵化作音乐。我们劳作,与大地的精神同步,带着庄严豪迈和骄傲的顺从向永恒前进。
高二3班 张堰婷 张泽熙报道 何文婕 余舒涵 汤凯悦摄影
“渔樵耕读”的高二学农是一次走进田野、走进心灵深处、意义非凡的体验。割稻让我们认识了镰刀,看到了稻穗成熟的弯腰,感受了金黄的喜悦;翻地让大家闻到了泥土的香味,欣赏了田间虫草的舞姿;抓鱼使我们团结协作,奋力追赶,学会了游刃有余……自做的美食更让所有人获得了“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的观念。
学农培养了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时代的中国梦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接力,去努力。学农是最好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有助于我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懂得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理。
学农促进了我们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升。劳动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命活动”,集合凝聚了丰富的知识要素。学农弥补了学校静态的书本知识,打通了我们与社会的隔离,增强了我们与社会集体的互动,帮助我们形成了对社会的认知。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是我们人生知识构建的重要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实践是获得真知的途径,他能唤起我们对美的赋形、美的色彩和美好生活的感知。
学农赋予了我们顽强智慧、积极乐观的品质。使我们更进一步懂得了“为祖国而学习、为未来作准备”的真正含义。我们期盼着有更多的机会走近劳动、走近劳动者。
学农让我们爱上了劳动,未来我们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高二4 李有为报道
属于少年的一天乡土
如忙里偷闲地欢畅一场,如青春盛年里尽兴一次,同学们在泥土里、河塘中、田埂上,挥洒充满期待的喜悦汗水,谱写属于少年的乡土诗篇。
炊事篇
日暮炊烟起
坐在去时的车上,看着城市渐渐在早高峰中苏醒过来,我不禁回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去往农场时的情形。那时的我能做的堪堪只是不甚熟练地包饺子,当看着大家娴熟地生火起油、用不一会儿的时间变出一锅五味俱全的炒年糕时,心中唯有向往与羡慕。而今庖厨之事于我已然不算陌生,但大锅土灶却不是熟悉的事物。因此当车辆到达农场、食材餐具悉数就位、土灶在朱轩绮的打火机下渐渐燃起、我开始磨刀霍霍向猪肉时,心中仍是空落落一片,没底得很。
八点半到十一点半的工作时间毫无疑问是非常紧张的,而奇形怪状的土豆、冻得发硬的猪肉、仅有一把的菜刀显然更加剧了我们的工作难度;幸而有烧饭的时间可以利用。在傅梓娴和朱轩绮的不懈努力下,十点半时,两锅米饭终于温热地躺在红色的大保温箱里;这期间大家已然洗好菜、切好肉、削好土豆,锡纸包裹的番薯也已然入灶多时。在料酒、老抽、红烧汁、姜片、香料的帮助下,一大锅根本没机会炖酥的红烧肉在几十分钟后终于起了锅,香菇青菜、盐水虾也逐个完工,不受欢迎的虾也在某一次洗完后不小心干烧的锅里被打造成香煎红虾一抢而空。望着大家狼吞虎咽的模样,我终是相信了“学农的饭能吃就行”不是一句敷衍的安慰。
相比上午,下午的经验更加丰富,时间把握也更加有致。但下午面临着调料耗尽的危机,笋干上肉眼可见地结着一层厚厚的盐网,冬瓜大得我们无从下手,五只整鸡比上午的猪皮切起来还要费劲。下午的食欲明显要更加优秀,番茄被许多人拿去做了加餐,中午剩下的些许菜品也在工作前期被瓜分殆尽。在牺牲了仅有的一把刀后,五只鸡连筋带骨地在我们的刀下应声而碎,而这也成为了许多人第二天手酸的罪魁祸首。
坐在回程的车上,看着城市中的繁华一点点奔向身后,忘却全身的酸痛去回想这一天的宴宴时光,心中满是充实的餍足。不论它的起因是什么,当我们怀着满腔的憧憬与热忱投入汗水与真诚,我们所看到的、所做到的、所学到的,早已突破形式的窠臼,走上意义丰富的路途。
——金秋葭
抓鱼篇
视为止,行为疾
抓鱼是人生极致体验。初次下塘的兴奋迅速被深陷泥潭的恐惧所掩盖,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无法自拔”。好在有小伙伴互相搀扶,患难相助。习惯了前行的巨大阻力后,终于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鱼身上了。然而除了兴奋的同学们扑出的水花,不见一丝鱼的迹象。有人已经成功了,水塘边一片欢呼。受此激励,集中思绪,眼中只有水面。忽然瞥见一条露出的背脊,悄悄挪近——“噗!”嘿嘿,拿捏了。经验总结:不要无效劳动,有时在水塘里扑来扑去不如守株待兔;要紧紧抓住不放手;相信自己。
——高子逸


番薯篇
苦与乐
番薯地比我想象中要小许多,长在土层上的茎叶也比想象中要低矮,它们几乎是贴着地长的,却清秀又好看。娇嫩的绿色强装坚强,挺拔在棕黑色的土里,像是心形的小伞。我不禁怀疑这样美丽柔弱的外表下面真的长的出那样大,那样饱满的根吗?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寻找答案。
我蹲下来,学着指导老师的样子,先拔去茎叶,然后用锄子顺着连着根的茎的脉络,一下一下地敲着它周围的土,然后挖去,不断重复着这样简单的机械动作。这个过程没有想象中那样有趣,反而枯燥、漫长,不但需要耐心,还需要细心,免得把番薯用锄子切成两半。就这样重复着,直到大半个番薯都露出地表,便可以用手抓着,轻轻转动着,就取出来了。然而,挖出一个,便又看见另一个番薯露出地表,一个连着一个,一窝连着一窝,越挖越多,像是一个个新生的婴儿,挨着、挤着、撞着,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来。
才挖了七八个番薯,我便感觉双腿蹲得有些酸痛,难受得很,摘下手套才发觉手指夹缝间即使隔着手套也还是进了黑色的泥沙,怎么搓都搓不掉。我不敢想象农人们是怎么挖完这一整片番薯地的,我也不敢想象长时间,长年的下蹲会给他们的腰带来怎样的伤痛,他们会流多少汗水,又会换下多少双沾满泥土的黑手套。但是我看着那一袋袋挖好的番薯,想着经过高温烤制之后的它们会变成的美味,我便感到一种强大的幸福感。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是农人的苦,却也是他们巨大,而独特的快乐。
——袁心仪
高二5班报道
11月初,在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寒潮和大风轮番夹击之下,杭外的传统活动——学农如约而至。但同学们对于学农的兴奋完全压过了天气的寒冷,清晨在校门口集合出发时,同学们的热情已俨然营造出了热火朝天的态势。
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同学们分组领取了劳动的工具,来到班级的大本营。稍作休整后,同学们一组去劳动,一组留在烹饪点准备午餐。清晨的风沁凉刺骨,抓着锄头的手,走了一会儿就不太有什么知觉了。
六班同学们劳动的位置是挺高的一小片芦苇荡,绒毛被风撵得浮起,若一下子没风,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田地上罩满了杂草和乱藤,下面藏着等待采摘的南瓜。尽管我们发现我们的包干区似乎比别的班都要大一些,但这却激发了我们的斗志,大家纷纷忙碌起来。虽然许多同学大概是第一次摸锄头柄,但六班的同学们热情高涨,配合默契,随着大家的劳动,土地慢慢变了模样,露出了柔嫩的新土,散发着乡下特有的亲切味道。惊悚的小插曲是翻地途中带出的三条蛇。虽然它们被一些勇敢的同学一下子用锄头砸断,但还是吓着了一些胆子略小一些的同学。翻地任务完成后,同学们马不停蹄地前往水稻田割水稻,秋风中摇曳的稻穗看着喜人,在寒风的吹拂中展示着阵阵暖意。傅老师和毛金富老师手把手地指导后,同学们干劲十足,很快把割好的稻子摞成一摞,高效地完成了任务。
等劳动组的同学们再次回到包干区的时候,以蒋励同学为首的炊事班已经做好了午饭。把锅盖掀开,就看到热气簇着红烧肉,在大铁锅中咕噜咕噜地冒泡。中午的菜不少,有香菇青菜、盐水虾和红烧肉。尽管没有座位,条件比较艰苦,但烹饪组的饭菜不负众望,辛苦了一上午的大家将菜香喷喷地一扫而空。
下午第一个劳动项目是处理大棚里的茄子和瓜。同学们把茄子都取下来放袋子里装好,再把整颗连根拔起堆一边,再把地膜掀掉。至于瓜就比较麻烦,把瓜取下来,把藤拔了后,还要再把藤架子拆了。这是个麻烦事儿,剪刀不多,有些同学拆架子还得自己把绳子的结解开,再把插在地里的竹竿小心拔出来,不能戳破大棚,要和架着的竹竿一起,用绳子系成一捆一捆的,堆成另外一堆。
紧随其后的活动就是万众期待的“干塘节”。我们班派出吴甚枢、郑翀昊、董可心、张诗雨、胡印良品、王雯几位同学代表班级前往作战。在这项极具技巧性的活动中,董可心同学脱颖而出,成为了当天的捕鱼明星。据同学统计,她一共抓到了12条鱼。摸完鱼就是晚饭了。土豆咖喱鸡块,番茄炒蛋,笋干冬瓜和萝卜,烹饪组的精湛手艺让劳动了一天的同学们赞叹连连。
吃饱喝足后就是打道回府的时候了。傍晚的光线是最舒服的。天气很干燥,所以天上的云不多,暖黄的光弥漫在土地上,高一些的天际线上慢慢地看见了柔和的紫色雾霭。这是大部分居住在城市里的我们所难得见到的景色,我们带着劳累默默欣赏着。抛开了学业压力,在刚刚过去的一天中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了劳动实践中去,这样的珍贵体验与埋头书本中所获得的是完全不同的。晚霞下同学们带着汗水的笑脸,成了本次学农活动最完美的落幕词和风景线。
学农感受:
学农为我们实践劳动提供了机会,让我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和实现价值的快乐。(段芝平)
本次劳动实践教育,让我获得了与泥泞的鱼塘亲密接触的机会,并且收获良多。(董可心)
高二6班 张铭报道
学农心得
对于我而言,最难忘的是割稻时的情景。不知道哪里来了一阵风,轻轻地将田里的稻子吹得此起彼伏,这微微的起伏,演绎着生命之歌。远远望去,稻田就像金色的波浪。黄金的稻穗起伏着丰实的波浪,微风传送出成熟的香味。见我割稻的动作十分生疏,和蔼可亲的农民伯伯便细心地教我如何用镰刀割稻。“你腰要弯下去一点,左手反方向握着刀子的根部,右手用镰刀在贴近地面的地方拉一下……”很快,我的动作便娴熟了起来。我左手中握着一簇刚割下来的稻子,在清爽的秋风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久久不散。阳光撒在我的身上,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多的稻穗,额头上渐渐冒出汗珠,尽管很累,但心中却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割得差不多了,我从地上捡起一株刚刚割下来的稻子,仔细一看发现每一株上只有十几颗米。原来我刚刚割了这么久,割了这么多,可能只够我吃一口米饭。想到这里,我不禁意识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这让我更加懂得了节约粮食是多么重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每一颗粮食都蕴含着劳动者的汗水与艰辛。对于我们来说,它可能只是我们一日三餐的食物而已。但对于辛勤耕种它们的劳动者来说,它们是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明珠,是他们日复一日在田间的劳动所得,是他们额间挥洒的每一滴汗珠的回馈。
剑高一A 钮约
别样的学农体验
刚过立冬,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杭外学子们顶着干冷的寒风来到农场,开启学农劳动。尽管提早起床,天际仍未破晓,冷空气也在试图打压我们,但同学们热情不减。
抵达农场,炊事班的同学们立刻领取食材准备午餐,淘米、洗蔬果,我们只有冷水寒风肆虐,身体上的温暖都被夺尽,活动起来也不利索,但炊事班们出色完成任务,互相配合很到位,速度也比其他班快很多,劳动组的同学们纷纷称赞饭菜的高品质。上午,劳动组进行了翻地种菜的活动体验,先要松土再刨坑种菜,要求是将一株株菜排列整齐,初次接触农作的同学们显然没什么经验,但他们仍用尽全力,达到了力所能及的效果。“其实还蛮累的,种下去的菜也不是十分整齐,但努力一上午还是很满意。”我们班张译壬同学表示。
下午清理豇豆地,劳动组的同学们互相完美配合,快速完成任务,心灵手巧的同学们解开竹竿上的结并整理竹竿,力气大的男生们将藤蔓拔起,整个流程十分顺畅。
接下来是最精彩的摸鱼活动,我们班刘元珺同学一向胆小拘谨,这次踊跃报名参加,尽管一下水就陷入泥地也全身湿透,“不过我收获了同学们的关心和照顾,也从失败中汲取了教训,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总之这次很开心!”刘元珺说。
炊事班下午继续烧饭,袁硕同学和我在灶头前被烟熏到流泪,虽然难受,但做的菜受到很多好评,我们心里特别开心。
余霞散绮向烟波路,我们与夕阳共同踏上归途,安静的大巴上,晴朗的夜空,新月和星星也一直在。我相信,同学们都能在静默中思考一天的得失,粮食来之不易,我们会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国家和党让我们无忧无虑地成长,我们也要发奋图强报效祖国。
剑高一B 陈曦
在实践中成长——记杭外21级学农实践活动
11月8日,天气不再似昨日的阴雨天,但尤为寒冷。在一个丝毫不想起床的天还没亮的早晨,6:00被叫醒,绝非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心中充满疑虑的同学们坐上了校车,在颠簸的校车上,鲜有人说话,大家似乎还没有完全从梦中醒来。
约摸着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在一处农家下了车。同学们都醒了大半,看到此时阳光从云层中穿射出来,心情顿时就变得兴奋起来。
根据班级事先安排,我们班分了生产队,炊事班,摸鱼突击队三部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翻地种菜。一项在平常看似只是个简单粗暴的活儿,干起来是真不容易。就说这个锄头,它就不轻。每一次翻动锄头,都要克服重力做大量的功,对体能和体力都是个挺大的考验。还没翻动几次锄头,手就已经开始隐隐作痛。锄头与土地相切的角度和距离也同样是一门学问。距离太长,就会难以翻动;距离太近,虽然不需要太多力气,但速度明显就会慢了许多。对于相切的角度,太笔直地切进土中同样会难以翻动;而太过于水平地切入会翻得没有深度,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次学农活动,大家虽然没有为农场创造出什么太多的价值,但是通过本次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家都感知到了劳动的艰辛和成果的来之不易,在劳动中收获,在快乐中成长!
剑高一C 陈稳
中国人信奉“民以食为天”,农业也是奠定国家稳定的牢固根基。11月8日,学校组织我们年级同学到学校农场进行学农活动,这一天的劳动教育课让我们大家感触良多。
生产队的同学们或是第一次或是久违的拿起锄头,锄草、翻地、种菜,短短三步却不知耗费了多少气力;看似简单重复的劳作也需讲究正确的方式方法,亲身体验后方知农民的不易。同学们切切交谈中提到,以后一定要有意识地减少浪费。炊事班的同学尽职尽责,守候在热气蒸腾,烟味笼罩的锅灶前,洗米洗菜,一刀一刀切出块块鸡肉,再把食材烹煮成香喷喷的饭菜。大灶煮饭可是技术活,在后勤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知道了如何引火,如何掌握火候,如何判断米水比例……炊事班,炊事班,听起来轻松的工作,其实要从头忙到尾。为了让大家劳作后能及时吃上热腾腾的饭菜,炊事组的同学们花心思花力气,忙碌并快乐着,尽力做好后勤保障。
一天下来的劳作让大家疲惫不堪,但这短短八小时的劳动中所学到的东西却是在校学习绝不可能教会我们的。也许以后就没有这种机会了,愿我们都能记住这天的感受,在以后的生活中永远秉持一颗简朴勤勉的心。
剑高一D 郭叶田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