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听,那生命的颂歌——记高一年级青春诗会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8359 发布时间:2021-10-22 09:37:32

一个往常的周日,天气微寒,时而飘点小雨,高一年级青春诗会朗诵活动如期在体育馆内举行。八支从各个班级中精挑细选出的朗诵团队在当晚展开最后的角逐。此次朗诵比赛邀请了倪江老师、李芳老师、俞立老师和校经典朗诵团的张珈语同学担任评委。







七点,音乐奏响,灯光亮起,李烨豪、胡舒妤、王乐鸣、刘思仪四位主持人激情洋溢地为比赛拉开了序幕,每个班的同学都在舞台上展现了独特的风采。高一6班慷慨激昂的《寻李白》,把那个浪漫狂放的李白带到同学们的眼前;高一3班感人肺腑的《青春组诗》,唤起了同学们对于青春的许多感动;高一8班令人热血沸腾的《不朽》,将那份坚韧和冲动展现得淋漓尽致;高一1班深情荡漾的《我的南方和北方》,将祖国大好河山以及深远广博的文化颂唱……八支队伍各具风格,声声传情,博得了台下观众的一阵阵欢呼和掌声。

 

之后,高一年级原创青春诗歌获得一等奖的四名同学,各自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高一1班程伊同学的《亚细亚的海岸线》如蜿蜒的海岸线,呈现了青春唯美的画卷;高一2班沈育丹同学的《标本》意象深邃,含义隽永,体现了青春向上的力量;高一1班骆芷欣同学和高一5班张可优同学的诗作,不仅诗句优美、情怀浪漫,还引发了我们对青春新的思考和探索。

趁着评选奖项的间隙,李芳老师对当天的朗诵作出了点评与指导,从气息的控制到仪容仪表的调整,从内容的选择到表演的真谛,虽然时间短暂,但无论是台上的表演者还是台下的观众,都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李老师还对高一年级的同学们在朗诵方面的表现提出了新的期许,望我们趁青春年华,在语文和朗诵表演方面发光发热,创造杭外新的辉煌。



最后,在评委老师们的艰难抉择下,高一2班凭借作品《火把》获得了此次朗诵活动的一等奖。除去统一的服装和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与道具,他们在舞台上真挚、投入的表演,气势磅礴的朗诵和展现出来的合作精神实属震撼了台下观众和评委老师们。不过,正如李芳老师所说,每一个班级的表演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无不展现出杭外学子青春的朝气。

此次青春诗会,一方面结合了部编新教材第一单元任务群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杭外语文传统活动的继承,为高一学生提供了写诗读诗品诗的平台。课堂内外,在高一年级语文老师们的指导下,同学们结合诗歌阅读,还学习了如何写朗诵脚本,同时还要完成相应的书评作业。青春是读诗的年龄,每一个杭外人也都要相信正处于青春大好年华的自己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要努力通过自己的付出在其他领域有所成就。

(高一1班 赖彦辰报道)

 






1高一青春诗会比赛顺序与参赛人员

高一6《寻李白》

导演:胡舒淇

成员:邹宁、俞楷文、徐乐祺、蔡章睿杰、余子墨、沈梓珩、袁奕淳、贾怡祯、陈昕怡、胡凌萱、童妍

 

高一4《生命幻想曲》《走向远方》

导演:李金

成员:李金、蒋恺、贾晨希、赵亚东、孔嘉萱、吴雨伦、舒时雨、朱睿佳

 

高一3 青春组诗

导演:胡舒妤

成员:胡舒妤、刘宸聿、张萱、徐林轩、王思琦、薛瑀沜、徐熙如、邹博帆

 

高一8《不朽》

导演:潘文楠

成员:潘文楠、童瑶、张心扬、王逸忱、仇文恺、陈张灏、尹理乾、孙涵

 

高一7《西风颂》

导演:李雨奇

成员:丁和、沈乐童、李雨奇、刘铮闻、金顺喜、李烨豪、边靖涵、林泊舟、濮思羽

 

高一2《火把》

导演:袁嘉仪

成员:袁嘉仪、朱逸纾、郑以诺、章云翔、郑梓萌、谢子毅、胡修齐、宋奕韬

 

高一1 《我的南方和北方》

导演:贾雨涵

成员:吴宜丰、沈斯宸、朱嘉蕊、贾雨涵、詹少杰、林轩炜、沈奕汎、骆芷欣

 

高一5《青春中国组诗》

导演:郎轩、杭羽寒

成员:郎轩、杭羽寒、邵可睿、凤俞子墨、徐沈沁怡、郭家彤、段盛堃、叶陶阳、鲍若涵、潘泽安

 

高一1 程伊 《亚细亚的海岸线》

 

高一1 骆芷欣 《青春志》

 

高一2 沈育单 《标本》

 

高一5 张可优 《出走》

 

2:朗诵比赛获奖名单:

经典诗歌朗诵一等奖:高一2班《火把》

最佳原创诗歌朗诵奖:高一2班《标本》沈育丹

最佳视觉情境创设奖:高一2班《火把》

最佳音乐情境创设奖:高一8班《不朽》

最佳导演:高一2班袁嘉仪

最佳女声:高一2班郑梓萌

最佳男声:高一3班刘晨聿

经典诗歌朗诵二等奖:高一8班《不朽》、高一1班《我的南方和北方》、高一5班青春中国组诗

经典诗歌朗诵三等奖:高一6班《寻李白》、高一4班《生命幻想曲》《走向远方》、高一3班青春组诗、高一7班 《西风颂》

原创诗朗诵奖:高一1 班 《亚细亚的海岸线》程伊

高一1班 《青春志》骆芷欣

高一5班《出走》张可优

最佳脚本奖:高一2班《火把》

 

3:原创诗歌获奖名单

一等奖

高一1班 程伊 《亚细亚的海岸线》

高一1班 骆芷欣 《青春志》

高一2班 沈育丹 《标本》

高一5班 张可优 《出走》

 

二等奖

高一1班 贾雨涵 《致小和山》

高一3班 傅芷祎 《一朵下雨的云》

高一3班 徐之凡 《如果一个嬉皮,在冬夜》

高一5班 王欣琳 《六分之一次航行》

高一5班 凤俞子墨 《时空》

高一6班 贾怡祯 《孤岛的鲸》

高一7班 沈乐童 《我的青春》

高一8班 孙涵 《夜宿之歌》

 

三等奖

高一2班 韦伊 《解锁》

高一2班 马正陌 《中秋十七行》

高一2班 郑以诺 《我捡到了一本书》

高一2班 袁嘉仪 《门》

高一3班 王思琦 《倾城玫瑰》

高一3班 俞恺睿 《四季——赠Z》

高一4班 郭宇轩 《不忘前尘,不惧未知》

高一4班 鲁于凡 《青春一梦》

高一4班 贾晨希 《启封》

高一6班 俞楷文 《月光宝盒》

高一6班 杨可非 《梦醒的清晨》

高一7班 濮思羽 《等》

高一7班 李雨奇 《月日》

高一7班 余子萱 《逐》

高一8班 丁可涵 《等风吹向旷野》

高一8班 陈晓彤 《翘首》

 

优秀奖

高一1班 朱一心 《夜行》

高一1班 王畅 《路上的青春》

高一1班 俞凯翔 《青春》

高一2班 李思妤 《千嗉鹅》

高一3班 张琦玥 《最后一座城堡》

高一3班 陈果 《青春》

高一4班 姚乐颜 《冲动式青春》

高一4班 李金 《公主》

高一4班  陈宇杰 《伫立于星辰之上》

高一5班 楼雨桐 《跟着生命去旅行》

高一5班 侯诗雨 《向着阳光》

高一5班 陈祺煊 《三点半》

高一6班 吴潼 《旅途》

高一6班 金宇彬 《每每有一个我》

高一6班 张嘉睿 《青春》

高一7班 殷立 《勇士》

高一7班 徐康娜 《路》

高一8班 肖湘怡 《青春的河流》

高一8班 潘文楠 《卡尔说》

高一8班 田若岚 《镜子》

 

《火把》导演袁嘉仪最佳导演采访纪要

记者(赖彦辰):为什么选择《火把》这首诗?

袁嘉仪:回忆起来,那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们正在小组群聊内焦虑着诗歌选取这件事。袁嘉仪同学分享了《火把》这首诗,所有人在阅读过后,我们几乎在半小时内就选定了朗诵《火把》这首诗。

初读《火把》时,我们感受到的是革命年代下充满抱负的青年学生的拳拳爱国之心,和他们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再读时,我们又品出了细腻的惆怅情感和纠结的忧伤。汹涌的爱国之情和含蕴的爱情互相穿插,构成了那一代学生的独特青春记忆,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引起共鸣的生活感。此时,这个作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反映青春的一个方面,而是更具体地描绘出了一群热血的青年,几颗鲜活跳动的心脏,聚集起来点燃了青春的火把。

所以最终我们小组成员一拍即合,决定挑战这个充满复杂感情的诗篇。

 

记者:这次的朗诵与初中的有什么不同?

袁嘉仪:首先,最大的不同就是这次朗诵已经脱离了传统的“站桩式”朗诵,转而更接近于一个艺术表演。我们在里面加入了很多的走位和动作,都是为情节的发展和情绪的爆发服务的。

另外,我受到了很多限制,比如时间等等。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成了一个难题。

当然,除了种种因素,最重要的还是朗诵本身。我们的每一位成员都在有限的几次排练中突破自我,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比于初中的较缺技巧,纯凭感觉的朗诵,我们学会了更多地去揣摩情感,细致到每一个字眼,每一个尾音的处理,还有节奏的把控。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

 

记者:有什么感想?

袁嘉仪:我们在排练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长问题。《火把》火把这首诗真的算得上是一首名副其实的“长诗”,原稿更是直接覆盖了28页的word文档,所以,哪怕在经历了一番大幅度删减过后,我们还是在班内第一次亮相中严重超时了。刚讲到激情澎湃处就被硬生生地拍断了;之后为了卡进8分钟而做的删减更是“辛苦卓绝”,可谓是字斟句酌,组内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有人认为不该留感情线的,有人则认为单纯的革命线有些过于单调。因此,最终呈现的版本是“退而求其次”,虽然仍是多线并行,保留了其复杂饱满的性质,但还是让观众看得有些不解,这是值得改进的地方。

其次,组内参差不齐的朗诵水准也令人头疼。对此,唯一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多加练习;而令人欣慰的是,每个组员都会非常刻苦地练习,哪怕只有一句话,也要读上个几十遍才罢休。所以在最后的那个舞台上所展现出的状态与两周前是截然不同的,每个人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我们这次朗诵的特点除了较为新颖的选材之外,还有别的一些设计。例如我们选择了四种截然不同的背景音乐,从而配合跌宕起伏的情节;我们编排了一个复杂的队形,为了能现出游行的状态;我们不仅有朗诵,还有演绎——我们每个人都代表一个在那次游行中实实在在的人物;我们的背景全都是场景的图片,在此感谢审美在线的PPT制作者。我们不仅在脚本中详细地标注了各种设计发表了我们对于这首诗的独特看法。原本还有一些灯光设计上的想法,只可惜精力有限,无法一一落实。

这次的表演对我们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与尝试,幸运的是,这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这次朗诵背后还有着各种故事,可是篇幅有限,要是你有兴趣,我也可以同你说上几天几夜。感谢郁家桐同学帮助我们放PPT,如此天衣无缝的配合,也只有你能做到;感谢杨婉清同学,帮助“唐尼”把相框从宿舍拿出来;感谢高一(2)班全班同学,慧眼识珠,给予我们如此珍贵的机会;感谢楼老师,不断给予我们鼓励和帮助,也感谢组内每位在这次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的成员,正是一个个人的努力,才呈现出这个精美的舞台。

谢谢大家!

附:最佳脚本:高一2班《火把》.docx

诗歌赏析:

《火把》其实是一首不难读懂的诗。艾青在创作时通篇采用了口语和对话,诗的情调使读者感到亲切。

《火把》的历史背景是1940年前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已惨烈而英勇地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抗日阵营之内出现了严重危机,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公开投敌,当了汉奸。蒋介石政府又不断地掀起反共高潮,激起了群众性的民主运动,对这股反动逆流进行了广泛的斗争。

《火把》的情境是通明的,场景和人物都是明朗的,现实的,没有抽象的描写。作者第一次在诗里创造了有名有姓有性格的人物:唐尼、李茵和克明。这样的创作方式将视角推近到个人的生活中去,具象地显示了光明与民主的火把的力量和精神浸入人心的强度和深度,具象了“个人如何被组织了的全体所激荡,所推进”。比如对于唐尼哥哥照相的特写就能将读者与诗作的距离一下子拉近,还有好几处细节,避免了假大空的毛病。这就好比写火把只写火把中的星星之火,却足以让读者认识到燎原之火何以成。

《火把》写的是“火的世界,光的世界”,是“光明如何把黑暗驱赶到遥远的荒郊的故事”,所以情感基调是激昂的,但这并不代表着里面没有阴郁和苦痛。实际上,《火把》对于唐尼和李茵两个女青年在一次火炬游行中的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唐尼最后的转变作了十分生动的描写。尤其是唐尼,我个人很喜欢这个角色。这是一个在时代背景下挣扎着的女孩。唐尼的哥哥五年前为革命斗争而献身,在抗战初期她表现得很激烈,但是渐渐消沉,沉溺在个人的恋情里。这个女孩的心理在一场火炬游行中遭受着折磨,她迷恋着克明,但她同时又因为哥哥感到莫大的愧疚,因为“个人的幸福在群众的痛苦面前是一种耻辱”。这是特殊的时空产生的矛盾,与当时的年代息息相关。唐尼是柔弱的,但在读的时候她明亮的语言和少女的忧愁又能表现出蓬勃着生长,挣扎着向上的力量,像“一株草”。这条线使得整个故事变得丰满,情感也变得复杂,让《火把》这么一首梵高式的灼烈而粗犷的浓笔多了几根细腻的牵人入魂的线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严重超时,需要大篇幅删除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了保留情感线的原因。

对于情感的揣摩,正像上一段说的,我们保持了高昂坚定的情感基调。但在单人独白或是双人对话时,我们做了更细腻的处理。比方说唐尼在遇见克明时应是失魂落魄,并配有东西滑落的动作。这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是带有碰撞的,充满了戏剧的色彩,也是通篇朗诵精彩的部分。

 

原创诗歌一等奖作品

亚细亚的海岸线

高一1 程伊

沿着海岸线

织起海天交接处的云雾

铺开破碎的水波 与海豚相拥

自私地 把波尖上的光影收藏

跃出海面的飞鱼表白着船舷上的阳光

潜入这片掺进远古鲸吟的宇宙

涛声在我耳边低鸣

天空 应是海的倒影

 

不必在意 妄语无知轻狂

只踏着海浪淡蓝的荧光

在灯塔的温柔下起舞就好

羡慕着水母的裙摆与魔鬼鱼的披肩

也遥望着鲸鲨身上的星际

 

天真地想将一生献给海洋

幻梦美丽却也虚妄

这海岸线 蜿蜒向无尽远方

岂是一腔莽撞便可妄想

倘若可以 多希望最后归于海洋

与洄游的鱼群 去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眼见着在晚霞中缺氧的鲸

轻吻生了锈的月亮

 

 

青春志

高一1 骆芷欣

海浪掀起雾霭,

暖风吹动花朵。

老人在集市叫卖着瓜果和蔬菜。

货摊上的鱼儿摆着尾鳍,就像曾在山巅。

呐喊着生命的短暂和疯狂。

 

跑吧,跑吧,时间的孩子们——!

你们甚至连星星和子弹都分不清楚,

分明两者都来自于那双眼睛。

它藏满了我们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的一切:

玫瑰和羽毛笔;落日和黎明。

 

我光着脚跑过积水的街道,

水渍里倒映着十个并列的太阳。

亿万年的深渊投来凝望:我的脚印

忽高忽低。

 

跑吧,跑吧,时间的孩子们——!

你们刚从混沌的世纪初离开,

就已经用沾满泥土的衣裙

兜起了一个新的地狱和天堂!

 

*标题来源于易中天老师的《青春志》,其实是一本中国历史书,以及不知从何处看到的观念:如果将人类文明看作一个整体的话,我们才刚刚到达她的青春期,这两者共同构成了灵感来源。

 

 

标本

高一2班沈育丹

我感到一种新生。

从沉默的纸页间,

在无声的文字里。

 

我分明听见嘶哑的呐喊,

从过去,从往昔,

一个没有姓名的人,

没有相貌的标本,

身处最阴暗的地方接受灵魂的死亡。

就是这呐喊使他腐朽的躯壳由地底向上,

开始向往温暖得令人悲伤的阳光,

开始向往未被时光洗碎的朝气。

也许他的确活过来呢?

所以那呐喊传着无尽的希望,

由一张一合的口型送到我耳边来,

使标本里枯萎的人性重新绽放出

一种明亮,

一种芬芳,

一种宁静的怀想。

 

仿佛山顶猎猎的狂风,

终于使我从自以为的峰顶落到一个

云烟不散,

草木青春的谷底。

 

这呐喊使我回到某日意气风发的少年,

眼望他浑身坠满柔黄的碎光,

涛涛江河一般地流,

又在以后的岁月里偃旗息鼓。

 

青春的呐喊啊,

那又引出心灵颤抖的咆哮,

剧烈的嚎啕,

使人明晰自己如何摒弃了为人的权利。

又如何因爱打破世俗的藩篱。

 

我听从这呐喊的旨意,

长年累月潜伏于心底的满足和安宁终于决堤,

在永恒的无形间奔腾似原野良马。

我终将作为凡人死去,

以唾骂掩埋姓名,

但唯有此刻,

我种下许多的花,

花引我前往又一次生命,

那是荣耀,

无尽而无人评议的鲜活。

 

如果被疾风吹散了羽翼,

我的骨骼仍能腾空而起,

山岳、沧海、旷野、戈壁。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花。

无关奇迹,

那是我该闯荡的天地。

而不是当个被陈列在博物馆的

二十一世纪标本之一。

 

出走

高一5班 张可优

荒原上有锋利的风

割伤日光、野草和空气

把最后一丝呐喊声掐断了

把尘土逼退到阴影里

 

受伤的太阳

快要落下了

被风击碎的岩石沦为沙砾

几个平整的切面和突起的棱角

反射了两三根光束

 

光着脚

为荒原出走

踩着泥土和热气

在沙石上投下凹凸的阴影

风声会响起

就像千万年前

脚下的沙砾还连为一体

 

锋利的风

在沙砾上磨出锋利的缺口

夜晚要到来

沙砾和双脚

在对方身上留下暗红的涂鸦

静脉血温热非生物的冰冷

 

荒原的太阳要落下了

有一段路要在黑夜里走

年轻的双脚没有停留

因为太阳在另一边的海岸升起

 

荒原还是荒原

海依旧是海

风从这一边吹向另一边

就像人们年轻了又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