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阿Q撞见孔乙己,会发生什么?——记高一语文《呐喊》编剧演出暨整书阅读专题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070 发布时间:2017-10-16 04:18:56
9月21日晚6:30,高一年级全体同学在体育馆的大舞台上进行了《呐喊》编剧演出。上学期我们研读《呐喊》整本书,这学期我们大胆设想:当阿Q撞见孔乙己会发生什么?
当“狂人”遇见夏瑜会发生什么?当华老栓碰到七斤又会发生什么?当《呐喊》中诸色人等登上同一个舞台会发生什么?我们自编自导,将阅读《呐喊》的心得融入戏剧角色中,将众多人物的生命线交织在一起,而不是让他们仅仅活在“自己的故事”(鲁迅《呐喊》单篇小说)里。这场戏,可想而见激动人心!
六个班级,六场戏,不同的风格,都真真切切地动人,实实在在地震撼。不同的脸庞和声音,不同的表现方式,却都将《呐喊》中的经典人物生动、自然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那个渴望冲破封建桎梏不顾一切革命的夏瑜,那个看似疯癫痴狂实际却已然觉醒的狂人,那个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愚昧投机的阿Q,那个穷困潦倒迂腐顽固最终被社会所吞没的孔乙己……社会的尖锐矛盾和广大群众的麻木无知,在这些角色的冲突、争执中被揭露,而剧情也一次次走向高潮,现场的观众随着角色激昂的演说鼓掌欢呼,也为革命者生命的逝去唏嘘不已。
我们都不是专业的演员、编剧或导演,所以难免会有失误,也会留下一些遗憾。但是占据我们心中更多的,无疑是那些美好的、珍贵的、独一无二的片段。日后回想起来,我们一定还会记得那么多个夜晚一遍遍研磨剧本,那么多个午休在走廊尽头排练,那么几节语文课我们用演戏、讲戏、评戏的方式来理解文本,以及,在这个灯火辉煌的夜晚,向那么多观众呈现出这场精彩绝伦的演出。这次《呐喊》整书阅读专题活动,让所有同学对这本书的人物个性和故事主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一些复杂的问题也有了新的多元的认识。我们相信,在这次活动之后,同学们会继续在文学的海洋里徜徉,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充实、丰富的人。
(高一年级 杨艺 报道)






















附(一):学生活动心得
关于这次呐喊新编的活动,其实我一开始是拒绝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想象到了每部剧都有孔乙己和阿Q对话,杨二嫂和狂人吵架的情况。事实证明我思想不够开阔,低估了所有导演和编剧们。
作为全年级唯一一部独角戏的演员,我相当自得。我们组的剧本编写过程一波三折,最后伟大的编剧兼导演陈思远一锤定音——写独角戏!于是,用了一下午,这篇两千多字的稿子就洋洋洒洒地写出来了。我很崩溃。到了班里表演的时候,非常不好意思,稿子我还没背出。多亏了机智的组员的提醒,我才完完整整演下来了。现在回头想想自己第一次表演时犯的那些错误,也是险险胜出,没什么可骄傲的。
接着就是漫长的排练,背稿子,调整细节。敬业的导演陈思远和俞依奇天天带一两个组员来看我演“神经病”,逼我背稿。一开始是觉得尴尬,但不知道是我天生的还是“被逼”的,又或是两者兼有,我慢慢地不笑场了,词也终于背出来了。临近最后的演出,问题也不少,灯光,服装,我们都有分歧,时间不够来不及买孔乙己那标志性的长衫,旁白沈安安就给我做了一件。真的是特别紧凑地赶出来的一件戏服,白布做的,我和她手脚并用,在长长的布上裁下袖子,裁下领子,一针一线地缝,花了一个中午一个下午,直到去体育馆前我们还在给衣服打补丁。于是就是你们看见的我了,一身白衫的孔乙己和狂人的融合体,在大光圈下,一个人狂热又矛盾着。
所以啊,我跟组长和导演们开玩笑,说我们这个剧组真的很穷,花了不到100块钱,服装还要演员和旁白自己做!终于到我们的最后时刻了,说不紧张是假的。先前背得再熟,排练次数再多,我这个人再怎么分裂,我还是怕我那傻脑子短路。幕拉开,大光圈照在我身上,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摸不着,好像掉进了大海里。对了,就是这样,开始了。
自我检讨还是需要的,因为有点(可能是很多)紧张,演技还是有所缺失,该突出的还是模模糊糊,该狂暴的还是不够抓人。终于我把这两千多个字完完整整地告诉大家了,并且很自满——没有遗漏。穿着袜子在台上絮絮叨叨了这么久的我,没让自己失望。话说回来,这次还不是我的极限呢,我知道。结果什么的嘛,理性的分析也够多了,关于个人的荣誉,不想多说,因为最重要最需要被肯定的地方,已然被肯定,这不就是演员的意义吗?我为我们的天才小组欢呼,对自己呢,就只能勉励了。
《呐喊》,我们读了,研究了这么久,我到这时才摸到一点点它灵魂的边缘(也许也没有,可能是我在自娱)。有些东西是不能一个人读的,也不能只读一遍。不同的年纪能读到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能读到完全不同的视野。我写这些,实在有点不理直气壮,毕竟我是演员,是思想的载体和发声者,可能还没能完全表达。最后呢,我们这部叫《孔乙己》的剧,其实不是独角戏,不管是在台上的,不在台上的,看着的,拍照的,都和我在一处,一起呐喊,一起流泪。
——岑偲仪(饰演孔乙己、狂人)
在这次活动中,作为一个演员,我也对自己的角色做了很多揣摩。我对赵太爷的理解是他是一个见证了一场“错误的革命”,而对革命仅有着片面认识的封建地主。在他的眼里,革命只是烧杀劫掠,只是革命领导者为了权力而发动的。我们的剧本可以说是刻画了一个不太一样的赵太爷。在革命的年代,赵太爷这样的地主理应被塑造成一个反派角色,剧本里可以把他写得很坏,我也可以把他演得很坏。但是我们这个剧本里的赵太爷,可以说是更人性化的一个角色:虽然愚昧,但说出的一些话仍很有道理,甚至作为一个地主,还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最后的剧本下来之后,准备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我们需要揣摩每一句台词甚至每一个字的腔调、快慢、力度、情感,每一句台词的动作应该怎样,什么时候情绪应该激动,而且节奏要刚刚好,要不快不慢。上台排练之后还要考虑站位,不能站偏台,跟对戏的同学之间又不能离得太近,演戏的时候脚下会有走动,要如何恰当地通过走位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又不会因为刻意走动而影响全局,这也是我在排练的时候感觉最难的一点。在正式的演出中有一个小插曲:对白时特地安排了一个丢手杖然后狱卒捡回来的情节,当时直接把手杖扔到了台下。这虽然有点尴尬,但是情节马上被临时改成了演狱卒的同学直接上来扶着我,最后的效果也算不错。最后想说的是,这几天通过对剧本不断的揣摩,换来台上那几分钟的尽情释放,和最后的最佳演员奖项,这些付出全部得到了回报。
——马树豪(饰演赵太爷)
先来说说我们班级。我们班对于剧本选拔的方式与别的班稍有不同,不是对于各小组的剧本择优录取,而是设法将每个组的特点与精华融合在一起。这样做有利有弊,看起来集思广益,但是融合的过程却更为复杂。为了满足每一组的设想,五个小组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讨论,加上两位课代表一起组成了编剧组。要想做出让七个人甚至全班都满意的作品,显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写剧本的初始阶段,对于黄老师提出的向经典《等待戈多》致敬的意见,七个人各有各的想法。不停地推翻,不停地重写,不停地探索,这个过程占用了整整五节自习课和数不胜数的课余时间。我们经历过疲惫、迷茫、心灰意冷;我们尝到过喜悦、激动、文思泉涌。如何将《等待戈多》的血肉与《呐喊》的灵魂尽可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同学们尽其所能。终于,经过了整整一周,剧本的框架大致确定,虽然并不完美,却是全班同学一致认可的。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里,同学们群策群力,我们试图尽可能多地设计角色,让同学们都有参演的可能。剩下的同学里有的负责后勤,有的负责道具,有的负责服装。即使不提戏剧本身,我也可以肯定地认为,每个同学在这次活动里都是有收获的。
再来谈谈我自己吧。获得最佳演员实属意外。我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评委会把这个奖颁给一个全程只有四句话的人。我出演的祥林嫂其实并不是《呐喊》中的角色,但她确实是鲁迅先生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结尾加上京剧《苏三起解》选段的做法,也是比赛前两个小时才决定的,也曾被许多人否定。我之所以想要加入这一选段,并不是说苏三与祥林嫂有何形似,而是希望通过这段京剧,表现出台词所不能表达的情感。“未曾开眼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或许观众听不懂我唱的歌词,但他一定能够感受到祥林嫂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这次活动,给了我一次机会,毫无顾虑地走进一个角色的内心,寻找她心中的秘密,探求她执着追求的梦想。让我们沉下心来,听到了那些封尘在文字中的无声呐喊。
——陈君羊 (饰演祥林嫂)
在这次呐喊表演中,我负责整体后台的工作。虽说我们没有看到表演是挺遗憾的一件事,但也是以另外一种身份参与到了这场活动中来。
后台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最初的各班话筒登记,到最终的后台工作,期间发生了一些我们始料未及的事情,例如耳麦没声音等意外,大家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我们在这次后台工作中学到了很多,学会如何进行话筒耳麦的调配,学会如何在串场过程中尽快进行耳麦话筒的衔接。
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来便会以不同的视角看待表演。在观众眼中绚丽的舞台背后是演员和导演们争分夺秒的准备。而平时的小瑕疵在舞台上便会无限放大。
总体来说,我从这次活动中学到了很多,而看着演出可以顺利完成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陈艺铭(后台志愿者负责人)
从星期三班级表演结束到重新融合剧本,再到加紧的排练和最终表演,不过是一周的时间,一开始是真的觉得时间很紧了,一直到上台之前还在盯着主角背词,可能越是在这种条件下越是觉得最终效果超出预料是多么不可思议吧。
为了磨合新剧本,让每个角色的出场和每个片段的选取都尽量有意义,剧本修改了很多次,演员也不停地换,大家也都牺牲了很多时间来进行排练,你们特别棒。
我一直在后台,没有真正站在舞台上作为一个角色去演绎什么,但是当最后谢幕的时候和大家一起并排站上去时,以及在最后代表四班接过奖状,那个时候感觉舞台上的灯光真是太亮了,亮到我看不清台下究竟有谁在看。后来再想起,觉得这也算是一种好事——就当下面没有人,这样你可以尽情去演绎,去享受这个角色给你带来的那一份特殊的感觉。
所以真正到了最后,那些因为名次和奖项留下的遗憾也会被冲淡,剩下的就只有对于过程的享受,以及对于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信心。
最后感谢班里每一个剧组成员,比心!
——陈肖如(编导)
这次的《呐喊》新编表演,我们收获良多。从暑假的仔细研读,初稿成形,到开学时分大家手执剧本与原著,热烈讨论,再到演员抑扬顿挫地念着对白,导演们专注地设计着演员的动作与走位,道具、服装……我们获得的,是酣畅淋漓的视觉盛宴,更是对于《呐喊》,对于鲁迅,对于那个时代的一份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
这注定是记忆中的一个难忘的呐喊之夜。
——徐予唯(编导)
在这次呐喊《编剧》演出中,我班同学集思广益地写出了一篇十分完整的故事。随着阿Q来到了酒馆,发生了一系列不同阶层的人以及不同性格的人的各种摩擦碰撞。演员们不断地揣摩,努力排练,利用了自己的课余时间,为演出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感谢的不仅仅是台上的演员们,更有幕后的工作人员,例如道具、后勤、幻灯片,音效技术制作等等。其次,全班同学为这部剧都提供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让我们能够不断打磨,不断提升整场演出。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有了你们才有了这一次精彩的演出。
——潘忻玥(编导)
我在这次剧中饰演夏瑜。由于我在一开始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一角色的设定,加上自身表演此类角色的天赋受限,起初的表现并没能让老师和同学们满意。随后我不断地揣摩角色,意识到夏瑜作为革命者是不畏惧权威的,他所代表的是一个正义者的形象。于是我试图将一种正派的、无畏的感觉融入到我的表演中,把每一句话,每一个音节都以最符合戏剧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通过这次活动,无论是在表演技能上,还是在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合作上,我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虽然最终的呈现称不上完美,但我认为我已经把自己做到了最好。
——王资(饰演夏瑜)
这次演出虽然我们只得了三等奖,但对于我来说它的意义要超过以往的一等奖。因为我看到了我们的进步,短短一周的时间,大家都连轴转根本停不下来,挤出时间排练的同时还要应付作业,但大家都没有抱怨,我们付出的心血是值得的。我们在剖析鲁迅思想的同时变得长于思考,长于合作,这种提升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希望我们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陈天健(饰演夏瑜)
我在这部剧中饰演阿Q。第一次班级试演的时候,虽然效果还不错,但是在声音与动作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之后的排练中我对站位的姿态与步伐的大小做了一些思考与调整,声音方面也按照自己对阿Q这个角色的理解在音高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调整,让声音在放出来时不至于过于单调与死板,在声音收回去时带有一些转音的感觉。但是在最后上台表演后发现其实我们对舞台的把控能力仍然不尽如人意,中间有一段与夏瑜对戏的部分,并没有站在舞台的中间,而是因为前面的几个动作而让到了舞台边,站立的姿态都十分随意,感觉脱离了舞台。虽然这次表演我个人感觉发挥得不是很好,但是在台前幕后的编排中还是学到了不少,也对鲁迅小说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吴光浩(饰演阿Q)
附(二):获奖名单
一等奖:高一(2)班《等待迅哥儿》
二等奖:高一(5)班《孔乙己》、高一(6)班《呐喊新编》
三等奖:高一(4)班《雪国》、高一(1)班《头发的故事》、高一(3)班《变》
最佳舞台效果奖:高一(4)班《雪国》
最佳编剧奖:高一(2)班《等待迅哥儿》
最佳创意奖:高一(5)班《孔乙己》
最佳演员:高一(6)班 马树豪、高一(2)班 陈君羊
祝贺以上获奖的班级和同学!
(高一语文备课组 供稿)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