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有序,万物有情——高一语文《入殓师》海报展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790 发布时间:2017-09-26 03:14:53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入殓师》是老师配合九年级下“人与自我”之“讴歌生命”这个单元话题推荐给我们的一部影片。影片真诚、细腻,看似在面对死亡,实则在探讨每个生命的必经历程和对待生命应有的态度,传导着一种真挚、尊重、从容、优雅、富有责任的生命观。暑假里,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系列研讨作业,其中一项是 “请你为《入殓师》制作一份海报,并阐释你的设计理念。” 开学初,我们纷纷上台展示自己的海报创意,来阐释自己对影片的独特理解。
课后,同学们表示这项语文作业非常有意思,让他们有了很大的空间去表达对电影的多重理解,让他们意识到对于这样一部经典的影视作品来说,如何更好地诠释其意义和价值,并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同学们在设计理念里谈道:“这部影片让我意识到,入殓师的价值是赋予每一位逝者一个体面的样貌,洗去每一个人在这个世间所经历的一切罪恶与苦难,仿佛在执行一项仁慈的赦免。它是对这一世的尊重。这一生伟大也好,平凡也罢,都值得我们予以尊重,都应该被认可。生而为人,原本不易。”“看完入殓师,我首先想到的是与之相关的职业——医院的妇产科医生。这些医生是迎接新生命的一批人,而入殓师则是为人们送上最后一程的一批人。实际上我觉得,他们的工作是有相当的可比性的。然而在这个社会 中,绝大部分人都选择尊重妇产科医生们,但却轻视、甚至蔑视入殓师这份职业。仔细想想,这份理应得到尊重的职业却长久以来被人们唾弃,这真的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回到电影上,我认为这部电影讲的是死亡,但想表达的却是生命。小林大悟让我们意识到,对待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应该万分庄重;而对于眼前鲜活的一切,更应该认真、温柔地对待,这也是电影想表达的一点。”“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核心便是理解与认识。不管是他人还是小林大悟自身。影片用妻子、朋友和客户这三个人对 ‘入殓师’的工作由无知、轻蔑、抗拒到理解、支持、感动的变化过程,象征着外界对这个职业的不理解也将随着认识与感动而发生友好的转变,这也体现了导演美好的愿望。”······
同学们通过海报创作和设计理念阐释,很好地实践了影像与文字的交融与互动,艺术化地表现了对影片的独特理解,一起分享了一段或宁静,或肃穆,或平和,或唯美,或深邃的心路旅程,共享了对生命新的理解。
(高一年级 杨晨 报道)
附部分海报佳作:

《入殓师》中的一幕令我印象特别深刻:澡堂老太太死后,殡仪馆的那位老人说过一段话: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他颤抖着按下焚化炉的按钮,熊熊火光渐渐转为水田旁翩然起飞的白鸟。纯白代表新生,白色的鸟群在影片中数次出现,迂回盘旋,仿若是生命的周而复始。我想,影片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人们:灰烬之后,是生机无限。
我海报创作的灵感便来源于此。
我用火焰代表死亡的沉重和不可抗拒,用白色的羽毛和飞鸟代表新生的轻盈。在我看来,《入殓师》是一部温情的电影,它表现死亡,同时通过死亡眺望生,颂咏生。海报外圈红黑相间的不是边框,而是一道道的门,也正是通过这一道道门,我们依稀看到轻盈的白色,看到超越和永恒。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学生: 俞依奇

看完入殓师,我首先想到的与之相关的职业是医院的妇产科医生。这些医生是迎接新生命的一批人,而入殓师则是为人们送上最后一程的一批人,实际上我觉得,他们的工作是有相当的可比性的。然而在这个社会中,绝大部分人都选择尊重妇产科医生们,但却轻视、甚至蔑视入殓师这份职业。仔细想想,这份理应得到尊重的职业却长久以来被人们唾弃,这真的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回到电影上,我认为这部电影讲的是死亡,但想表达的却是生命。小林大悟让我们意识到,对待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应该万分庄重;而对于眼前鲜活的一切,更应该认真、温柔地对待,这也是电影所想表达的一点。海报前景中的大提琴是电影中很重要的一个线索,我认为通过对大提琴的态度,可以看出小林大悟的成长。在他卖掉大提琴的那一刻,他也迷失了自我;而后来在慢慢接触入殓师这份职业的过程中,他也捡起了大提琴,当拉琴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更是一种爱好和心灵的释放,当最初的慌张和恐惧随着琴声一点点散去,我相信小林得到了成长。而背景中的樱花则是日本的一个象征,美丽而易逝,某种程度上是日本人生死观的体现。
学生: 杨艺

入殓师这个职业主要工作是为逝者整理仪容。“把失去的人重新唤回,赋予永恒的美丽”。画面中央是男主角为一位面容姣好的女子擦脸,这份宁静的美丽即使是已逝之人的也没有令人感到不舒服。右上角点明了电影的某个理念,即死亡就像是一扇门。而生与死两字,体现了电影的核心。其他的花纹比较偏向和风,说明电影背景是发生在日本。
学生: 李佩璇

这幅海报的构图非常简单,一个男人和一行字。白色的小林大悟拉着大提琴,这一幕正是他在草原上,心中的一切杂念随风飘散的时刻。纯白正像他的心灵,是无暇而平静的。红色的日语是入殓师的意思,代表了这部电影的名字、男主角从事的行业和社会上每一个从事这份工作的人。这份职业与生死息息相关,用鲜艳的红色表示再合适不过。若是每一种情绪代表一种颜色,则他们交集后的模样便是无限的黑色,这也是选取这个背景想要表达的含义。
学生: 胡欣桐

这张海报中的场景是电影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之一,只是将人物的比例缩小,给天空留下了更多的空间。本来是想把整张海报设计为黑白色调,但是发现这并不符合《入殓师》给人的真正感觉——不应该是压抑,更多的应该是悲而不伤。看到这样一个简单清爽的画面,大家应该都会联想到小林大悟拉奏大提琴时,悠扬的音乐在空旷的原野和天地之间飘荡,这就是《入殓师》带给观影者的感受——平静、治愈人心!
学生: 叶雨晨

首先是必不可少的片名、国家、时长、上映时间、导演、主演等信息,以及这部影片的获奖情况。其次,影片中说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我认为入殓师可以算是“摆渡人”。这就是我在海报中画了连绵的两岸以及船只的缘由。摆渡人轻摇着桨,捧起清水,抚上淡妆,稳稳地驶向归途,用最真诚的心地,献上祝福,送往下一程,送向往生。也就是中央偏左的两个字。在海报中最明显的,也就是主角大提琴,代表着片中小林大悟拉琴时伴着悠扬的乐声时或平和或烦恼的心境。大提琴后的一对翅膀既代表着小林大悟在最后完全适应、接受了入殓师的身份,以及最后小林美香的理解带来的放松的心情;也代表着作为入殓师,作为摆渡人,在身后张开翅膀指引逝者走向下一程。海报的背景色由暗转亮代表着小林大悟在影片中心境的变化过程,暗部的亮色代表了小林大悟在迷茫期时在工作中获得的一些感动带来的纠结的心理;而背景色总体偏亮则是我个人对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神圣的尊重,对逝者走向下一程,来世的生活愈发美好的祝愿和对生命本身的讴歌。
学生: 陈融

这张海报的主体是一张“阴阳脸”,一半是死者,一半是生者;一半是入殓师,一半是往生者;一半是父亲,一半是儿子。我始终认为,电影的主线正是从入殓师的角度引发的对于死亡的思考。我将海报设计成阴阳脸,正是考虑到在死亡这扇大门内外的人紧密而不可分割的关联与爱,而“入殓师”正是“推开大门,互相告别”这场仪式的主持人。选择这两张面孔,是因为这对父子的故事是影片的一条重要支线。说到底,《入殓师》也是大悟自己的故事,而他的成长与心境,和他父亲以及父亲弃他而去这一经历有着诸多联系。这条支线的发展虽然不让人意外,却使得大悟的成长和整部影片变得完整而立体。它让大悟以家人和入殓师的双重身份,完成了自己的“大彻大悟”。
学生: 邓晨钰

我的这幅海报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背景,我选用的是一些非常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观:富士山和樱花。在我看来,人都是从自然中诞生的,而最终又会回归自然、融入自然,这不仅美观,也表现了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花在入殓师的行业也是送行的意思。上下方就是一些简单的影片信息,没有什么特别的。中间有一个纯白色的棺材,上面有一个鲜红的十字架,象征了入殓师职业的神圣、庄重和富有仪式感。大提琴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元素,它是男主角一直以来的爱好。如果说入殓师是为逝者送行的话,大提琴便是为生者讴歌,它表现了男主角豁然开朗之后旷达、洒脱的生死观。海报正中间的入殓师三个字用毛笔书写,也是表现了入殓师的传统神秘。
学生:季然

这张海报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种无垠的平静,而入殓师就是这样一种宁静而庄重的职业,不是神圣的,却纯洁。这也是我采用黑白色调的原因。并不因为入殓师完全适合这样的颜色,只是黑白能营造出一种别的色彩所不能比拟的平静。半黑半白的色调很容易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使人不禁联想到入殓师职业的两面性,黑暗的是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而光明的却是作为入殓师所给予人们的最后的美丽。
画面中是一张逝者在经历入殓之后的面容,略带笑容的妇人,并不痛苦。对于死亡,我想,这是她最后的绽放。我认为这是最能表现出这个职业工作内容的部分,虽然没有很多的内涵,但能体现出这个职业的庄严与肃穆。左上角一只看似粗糙的手,却能够打造他人所不能比拟的温柔。这也正是这个职业值得人们敬佩的部分吧。
学生: 姜南

最中间最显眼的部分,一个人的手攥着一块裹尸布,这块布盖着一把大提琴。上面的字是《入殓师》官方的宣传标语,首映日期是2008年9月13日。我看到很多同学的海报都是这个男主角的截图,然而我没有画人。因为这部电影留给我最深的印象,除了入殓师这个职业以外,就是男主角的大提琴。他从幼儿园开始学,虽然是被逼的,但与大提琴相伴多年,拉琴已经成了他一种情感交流与发泄的方式。电影里的背景音乐把我鸡皮疙瘩都听得起来了,有人说过起鸡皮疙瘩是因为有情感共鸣。随着悠扬的琴声,男主角的内心情绪逐渐趋于平静。这是他灵魂深处的安魂曲,也让观者在经历电影前半段的压抑后找到一个释放的平衡点,同时还是一个转折点。他慢慢接受了这份工作,整个世界随着他的接受而逐渐开始尊重他的工作。所以我把大提琴和入殓师这二者结合了起来,就成了这个样子。这块布上面一些蓝色的条纹是褶皱,我想表现出这只手攥紧了要揭开这层布的样子。大提琴背后关联着的是男主角的父亲,他揭开大提琴上面的布正好就对应电影结尾他回忆起父亲面容的片段,这也是他最终原谅父亲的时刻。
学生: 留郁芊

做入殓师的海报是一件反反复复的事情,电影暗含的东西有很多,含义也十分丰富,但海报上可以放的内容却有限,篇幅也受限制。所以只能模糊的表达一下我心中的,关于入殓师的感想。首先我采用了手绘的方式,因为死亡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概念,他的轮廓是虚幻的,样子也并不清晰,所以通过手绘,更可以表达出死亡这个飘渺的事情,同时也是我对死亡的一份敬畏。其次是关于整个场景的选择。我选择了一个在入殓师们操持的仪式上的一幕。一口棺材,后面是祭品,前面是死者将要换上的衣物。棺材的样式是庄重又不失优雅的,这是死者们肉体最后的归宿。后面的祭品桌上的东西大多来自于入殓师中的一个场景:一位老爷爷死去后,他的亲属们都在他的脸上留下了各式各样大红的唇印。这一幕真的十分的温情,而且我觉得这是入殓师这个职业最好的诠释。他给死者带去了宁静、尊严和生者的爱,而给生者带去了慰问。他是沟通两个世界的桥梁。然后在最后的一行桌子上,我加上了几块石头,这代表着大悟和他爸爸跨过一个时代的交流,也是他最终释怀的原因。不同的石头代表着不同的心境,这也是小林大悟的人生感悟。之所以选这个场景,最大的原因是这是我对死亡的理解。死亡是安静的,如秋叶般静美。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候,太奶奶去世了。她很长寿,真的是寿终正寝。所以大家没有过于悲哀,反而是感叹着她一生的精彩。当我把表弟抱进那个房间,要和太奶奶做最后告别的时候。表弟还很小,但他悄悄跟我说:“她好安静哦,是不是睡着了呀。”那时候,太奶奶的面容的确是十分安详的,和熟睡时并无二样。所以在我的印象里,所有有归宿有尊严的死亡,都是安静,丝毫不慌乱的,而这也是我从入殓师中读出的。最后关于我选择在海报中间写下的一句话:“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这是整部影片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抱着对下一程的希望而安静地逝去的,一定是最有尊严的死亡。
学生:许朵

影片中有两个贯穿始终的事物。
第一,大提琴。大悟在早期对于自己生命的理解,就是把爱好当作决定他事业的主要因素。他早前在演奏大厅里为一批又一批的听客拉琴,而后又在旷野上面对着空无拉琴,这也正是他的人生历程,多了一份因时间堆积起的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提琴是他初入社会事业的开端,也是他对前半生的一个总结。他从音乐中抽出身来,但发觉站在生与死的过廊间,音乐与“旅行”,本质上都不过是从现实中开脱出来的形式,是场身体抑或是灵魂的旅行而已。
第二,棺材。它象征着入殓师这一个职业。小林大悟虽然是为生活所迫才尝试入殓师这一职业,但他最终意识到这一神圣的职业,与他追逐的音乐至高境界本质上并无差别。何况这个职业因为要见证太多生命的离去,使小林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他年少时(六岁)父亲的私奔与母亲的去世使他从小便对“别离”、“死”这样的话题留有阴影。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自己对于“心灵旅行”的理解从音乐升华为对死者的仪式化尊重。这一个职业是他一生中的转折点。
学生:毛嘉禾

这张海报的主要灵感来源便是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大悟拿起从父亲手中掉落的石头,将它放在怀孕的妻子的肚前,在这一刻,除了内心的触动,我也对于这部影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妻子美香从刚开始对于入殓师这份工作的种种排斥,决定与丈夫分居,到后来在内心默默的认可,再到能够在旁人面前坚定地说出大悟的职业,从排斥到认可,这是观众内心最希望看到的结局;石头落下的那一刻,大悟内心一切对于父亲的不解与怨恨也都烟消云散。
“生命的演绎”则是我对于整部影片的理解——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大悟在原野之中拉着提琴,动人的旋律结合优美的画面,此般境界是超脱的。伴随着“圣母颂”的旋律,大悟将开始新的生活。大悟在天地之间回忆着过往,回忆着他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回忆着第一次走进会社,第一次见到遗体,第一次为逝者送行……;大悟在大提琴的陪伴之下向着远方:入殓师这个职业被更多的人所尊敬与理解,他憧憬着成为父亲的未来,他盼望着在今后还能走进街边的那个澡堂,还能与妻子一起走在冬夜的雪地上……
在这部影片中,我读到了对于生命的理解:我看到了一个人在逆境中如何面对世俗的眼光,从在意别人的看法,到后来寻找到自己的价值。生命亦是如此。
入殓师这个职业更是应该被更多人所接受所尊重的,很多时候我们的不理解往往来自于我们对事物的不了解,当我们真正去了解之后,入殓师这份工作所传达的那份宁静与美自然会深深烙印在脑海之中。
学生:陈若曦

我选了两句话配在两张大众选图边上一起作为这张海报的主要内容:美香在她丈夫执意要亲手为父亲整理遗容时对旁人说出“我丈夫是入殓师”,表明美香这个在小林大悟生命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他职业的认可与支持;火葬场的老头子说出自己对死亡的理解,象征了男主角在从事类似工作的过程中对生命的许多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实这样处理是因为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核心便是理解与认识,不管是他人还是小林大悟自身。影片用妻子、朋友和碰到的客户三个人对男主角的工作从无知、轻蔑、抗拒到理解、支持、感动的态度变化,象征了外界对这个职业的不理解也将随着认识与感动而发生友好的转变,也展现了导演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望。
而在一次次以入殓师的特殊身份见证别离的过程中,小林大悟自身也得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身角色存在的意义和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眷恋,坚定了继续从事这一工作的决心,同时也为自己的一些人生困惑找到了答案。他沉浸与其中,庄重而陶醉。就像拉大提琴最初并不是他的本意,如今却成为他表达自我、安放心灵的地方。
看完电影我感到,所谓入殓师,便是要在近距离目击人们面对死亡的脆弱与强韧,从规整动作的重复中以死亡重现生命的温暖。与其他葬礼的仪式一样,在这规整的“式”的背后,透露的是人们对于强调和延续一些生命以外事物的渴望。入殓师的工作,也因此以一种较为矛盾的方式被人们需要着。
学生:薛越

这张海报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张图,电影名和一段台词。
这张图片是在整部影片中出现率最高的场景,即小林大悟给往生者做最后的梳妆,赋予每一个人进入新世界体面的相貌,洗去每一个人在这个世间所经历的一切罪恶与苦难,仿佛在执行一项仁慈的赦免。
电影名的样式是我花了很久时间用ps制作的,目的是想营造出一种庄严却不沉重的感觉,略微倾斜的角度像是通往一个新世界的道路。生死有序,万物有情,小林大悟令我感受到什么是慈悲、尊重、平等与怜悯。
这段台词也是整部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它改变了我对于死亡的认知。此生的结束是来生的开始。而入殓,则是对这一世的尊重。不论这一生是伟大也好,还是平凡也罢,都值得我们予以尊重,都应该被认可。生而为人,原本不易。
学生:李琛琦

海报结构很简单,主体是标题和三张图。左上角的这张照片是小林大悟和他的师父为别人入殓时的照片。这张图片体现了一种传承。入殓师这个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影片中小林大悟面临着自己身体的不适,妻子的反对,朋友的指指点点还有自身精神上的抵触,但他仍然坚持了下来,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右上角的这张图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入殓师这个职业的工作内容。整张海报最重要的图片由小林大悟拉大提琴的场景图和樱花拼接而成。首先,樱花的寓意是希望。而小林大悟拉大提琴时的背景音乐由压抑到明快,体现了他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将樱花与这张图拼接在一起也是为了体现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至于左右两条黑边,是因为海报整体色彩偏明快,但入殓师这个职业应该是比较庄严肃穆的,所以特加黑边削弱一些明快的感觉。最后,”The gift of last memories” 意为入殓师是在为每一个生命送上最后一程,这应是每一段记忆的珍贵礼物。
学生:杨晨

对于入殓师海报的理解,我的也许和大部分人不太一样,但这取决于每个人的经历。09年的时候,我身边的一些亲人相继去世,我常常参加葬礼。在那时的印象中,总是有葬礼的场景出现。所以从那时候起,葬礼在我的认知里是一块阴影,大多数时候都以冷漠来定义葬礼。在丧事的习俗中,总会有做法事。当家属沉浸在悲伤中的时候,相关的人就会趁机捞取钱财,在旁边走几个形式主义的步伐就会成为收钱的理由。还有一群莫名其妙奏乐的人,也同样如此。所以当我在看《入殓师》的时候,脑海里充斥的就是我曾经看到过的那些葬礼的画面。而对比起来,电影中的小林大悟是那样的温暖人心,令人感动。还有澡堂的老爷爷在老奶奶去世的时候那深情的一眼,也非常令人难忘。电影中没有出现过任何家属付费给入殓师的场景,只有几串表示歉意的柿饼。这也是在凸显入殓师这样的一个职业的神圣感。而现实中的那些办丧事的人,就像地狱中的秃鹰,扑上来问家属要钱,这实在令人感到悲哀。
因是一部日本电影,海报上选用了和服,死者的脸则能剧面具。以黑色为背景,整个海报看起来肃穆、庄重。主体是一位逝者,但是我希望他是在代表无数逝者。
学生:章逸凡

其实这次的《入殓师》海报我做了不止一份,先前的第一份长得太丑太简单,我都不好意思交上来,所以被弃掉了。在重新画的时候对于“到底该画什么”这一点无比慎重地考虑(草图不知道画了多少张)。
我想在海报中表现出来的是“入殓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行走于阴阳两界之间。同时《入殓师》电影名称的台版翻译也是我的灵感来源之一:《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所以我的海报融合了小林大悟、大提琴,以及那些由小林大悟入殓的往生者们。除了小林大悟和大提琴外,别的人物都被我刷上灰色的调子,强调“他们已不在人世”这一状态,同时也想制造出一点苍凉的感觉,因为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有这么一种基调的。
其实除了这一张横向的海报方案,我在这之前还另外做过一个纵向的海报方案。内容就是小林大悟坐在山丘上背对着“镜头”(画面)拉着大提琴,在他面前是一片绿色的田野,有几座不高的丘陵散落其间,还有水渠蜿蜒流淌。田野上还走着一支送葬的队伍,不过会画得比较小而不起眼。但是最后这个方案还是被弃用了,原因一是主题表达的似乎不那么清晰,二是这个方案要用到很多的水彩,而我并不会用,担心毁了整幅画
学生:张萱驰

海报以红、蓝、白作为主要色彩,来表现入殓师这份职业的气质。影片中,“入殓师”这份职业带给我们的不是惊悚,不是战栗,而是神圣的洗礼与人情的温暖。
构图中心选用小林大悟给逝去女性化妆的场景作为素材。在技术上,通过ps插入男主角小林大悟的头像。另外,在中心图上做了一些圣诞树枝的设计,这是我个人对影片中圣诞节聚餐那一幕颇有感触而加入的元素。
学生:陈奕昀

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海报中央的这句话,出现在火葬场送别澡堂老奶奶时。它串联起整张海报,也成为了影片的线索,奠定了影片基调。
极富戏剧性的是,电影中小林大悟父亲临死前,手指中紧握着的“生命石”被传递给了大悟的孩子。一个已然逝去的祖父,和尚未出世的孙儿,就以这样一种奇妙的方式建立了最初的联系。有人说,这大概是导演刻意设计的情节,而我更愿意认为,它之于观者的最大意义在于生命的循环往复,生与死的平滑衔接。
在我的海报中,两张剧照有机结合,向各位阐释了“生死同一”这样一个朴素的哲学观,中间空余部分使用天蓝色填充,打造一种梦幻氛围,传达出安闲静美的氛围。
学生: 胡雨海

我的海报是手绘的,我之所以选择手绘有两个原因,首先,我的p图技术是到了连美图秀秀都无法拯救的地步。其次呢,我觉得用电脑做出来的海报图片比较容易撞,我看了网上许多相关《入殓师》的海报,不管是日本的、韩国的,还是它在欧美的上映海报,大量选择了男主角拉大提琴这个画面。第三嘛,这样一部让人深思和感动的电影,用自己的手画出来更能够表达出,用画笔一笔一画去画出我的理解和看法。
海报的整体色调主要是黑白色,黑白营造出一种沉重、庄严的气氛,比较符合《入殓师》这部电影的情境。我通过黑色和白色来代表生与死这两种状态,当绚烂的生命之花在绽放时,我们离死亡也越来越近,不管是谁,最后都将走向死亡。
元素一:脸
相信最吸引大家眼球的就是中间这张“精致”的脸。这是一张化了妆的女人的脸。当时在思考怎么做海报的时候也考虑过要用一张比较严肃的男人的脸,这样或许能够更加沉重,从绘画的角度来看,会显得更加立体。但是到最后我却选择了这张比较温婉的女性的脸。这是因为电影中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死亡也可诠释得如此自然和美丽。”其实我觉得“入殓师”这份工作,它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一个人能够体面地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是他们让人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能够美丽,这是一种对死的尊重。我觉得女性的精致的脸能够更好地诠释这句话。而阴阳脸则是代表了一个人从生到死。亮色的眼影让整张海报不会显得压抑。另外,在影片中,主人公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为死者化妆,让他们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
元素二:大提琴
这部电影中大提琴在不断地出现,久石让的音乐一直在影片中流淌。小林大悟对着旷野拉大提琴也是这部电影最最引人深思的片段。小林与入殓师的渊源也是因为大提琴,小林一直在与死人接触,直视了死亡与痛苦。他亲眼见证了每一户人家的别离,明白了许多难为人知的苦楚,他的内心也被感化。在明白入殓师这份工作的神圣时,也却被这些人,这些事所打动。他在这些事情中领悟人间的酸甜苦辣,在没有人明白的时候,他选择拉大提琴,向着原野,向着天空诉说自己内心的感触,这也是电影中最打动人心的场景。这部电影中大提琴在不断地出现,久石让的音乐一直在影片中流淌。可以说,这大提琴声渲染了一种情绪,表达着一种认知。
元素三:路
这是一条黑白相间的路,它是一条通往另外一个世界的路,也是一个人的人生之路。电影中有这样一句话“逝去并不代表终结,而是踏上一段新的旅程”。正是入殓师,他们给予了死者一份尊严,让他们能够体面地进入到另外一段旅程当中。其实,这条路也是电影主人公的一条人生成长之路。
学生:罗翌嘉
(高一语文备课组 供稿)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