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渐成高格——记高二年级文言知识竞赛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845 发布时间:2017-09-15 01:42:48

“这个暑假,语文要读什么书?”“读《史记》,读《庄子》,读《人间词话》,开学有知识竞赛呢。”暑假伊始,新高二同学纷纷交流着这一话题。惊讶者有之,畏难者有之,激赏者有之……那么,两个月过去了,同学们准备得怎么样了呢?

91日上午,高二年级教室走廊寂静无声,两百余位同学正在奋笔疾书,接受这项独特的考验。这不仅考验假期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考验沉心静气的学习态度。的确,《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庄子·逍遥游》等都是文言中的大篇,而《人间词话》是严肃的文学批评著作,无情节故事可消遣,阅读理解更要建立在丰厚的古诗词积累之上,没有十分的静心和耐心,着实难以沉潜其间。

时间分秒流逝,成竹在胸者,洋洋洒洒,腹中空虚者,神色黯然。一节课过去,等待老师们批阅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试卷。在严苛的填空题部分,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同学,他们通读六十四则词话,准确记忆词评家给出的精彩点评和引述诗文在选择题部分,亦有同学得心应手,对孔子的生平经历、仲尼弟子的诸多故事、屈子的人生遭际、逍遥游的真正意义等多有准确判断。

“我理解了李清照说的词‘别是一家’,看王国维‘始盛终衰’的文体演变说就都明白了。”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王国维对纳兰性德的评价真的很高。”

“孔子周游列国十数年,到了最后,鲁国最终都没有重用孔子,这道选择题给相反的答案,自然是错的。”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在世俗的世界中,这是一个非常之高的境界了,拥有这般境界的人内心是安宁而高贵的。”

     ……

阅读激发思考,阅读让语文生活更加丰富精彩:在我们高谈特朗普、马克龙时,应记得几千年前还有这样的先哲,名曰孔丘,这样的忠臣,名曰屈原;在凝望马路上各色的车川流不息时,应记得起那鲲鹏一展翅,翱翔九万里长空;在我们摇着笔杆写文章的时候,应记得起学士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力追“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竞赛只是一个契机,持续阅读,沉心静气,这应该成为每一个读书人的常态,方能自成高格。

(高二2 李佳雨 供稿

附获奖者名单:

一等奖

李佳雨、陈  扬、李民哲、王  

二等奖

郑则灵、郭若馨、桂徐悦、邵力扬、黄勃侨、朱雨昕子、廖晨薇、孔健平

三等奖

  泠、邓嘉瑛、虞思澜、朱怡轩、颜若偃、吕楚源、俞欣扬、

嵇真妍、解几贺、翟陈原、潘  璐、杨辰嘉、钱憬畅、邵郁文

优胜奖

陈嘉禾、崔以恒、王葛烨、兰舒泓、胡俊涛、麻凯、何宇潇、李文慧、楼博涵、王昌涛、

陈吉米、庞佳雨、杨思航、陆维然、付意嘉、张一可、朱奕、陈雨桐、陈羽畔、翁春雯、

  昱、徐励恒、  紫、俞文沁、朱文卿、董元昊、高思可、曹振宇、丁林韵、  紫、

华智淳、潘闻萱、田  放、黄亦劼

附一等奖获得者参赛感悟:

读《人间词话》有感——高二(4)班 李民哲

记得第一次拿起《人间词话》的时候,我对古典诗词的感觉也还是淡淡的,想去翻一翻也只是奔着它的名头。这世上优秀的诗人很多,读诗的人更多,但写诗话、词话出名的就太少了。王国维恰恰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位。

《人间词话》写得如何,无须我多费笔墨。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还是这种品味诗词的赤子之心。诗人往往是孤独的,所以读诗也要耐得住孤独,诗人往往又是纯真的,所以读诗也要保留一颗纯真的心。到了心中已是波澜起伏,如鲠在喉,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更要有一股雄浑的气势,把万千情感束作一股,落到白纸上,化成几个油墨点成的小字,方告一段落。在有些人眼中,这几乎算得上是伟业,而在王国维的眼里,却实实在在是一种乐趣,一种幸福,这便是他另一个了不起的地方了。

然而,若问我他究竟说了些什么,说得怎么样,初读的我的确朦朦胧胧。现在想起来,大概就是不懂词,何以懂词话。一个对词理解很浅的人,又如何能在词话中找到他所期待的感动呢?

后来,我在读古典诗词的路上越走越远,始于一个偶然的契机。初中一个夜晚,我第一次认识到诗词的魅力。那时,我躺在床上神游,莫名地想到一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一下子陷了进去不能自拔。一个晚上,我就在床上默默念叨这两句话,越是思索越激动得不能自已,从平仄,韵律,对仗,意境……翻来覆去地咀嚼。甚至从这个“空”字里读出了些许佛家的意味来。令人有些遗憾的是,我当时并没能回忆起这首诗的下两句话。故而,更让我有些难耐。到了第二天得了全诗,更是反复琢磨,爱不释手。

于是,苦吟便成了我最喜爱的读诗词的方式,且实在不“苦”,而是乐在其中。这个暑假,我便品出了“人物”一词的几分意味。以往用这个词常常是在考试的时候,而且心不甘情不愿,因为我对它的认识很浅,说是赏析人物描写,不如说是套路。但七月的几个晚上,我抄宋词的时候,看到东坡那首相传是赠予他小妾的端午词,来了兴趣。一来是关于端午词有名的本身就少,二来也想看看古人赠妾的诗词与赠妻有何不同。看到“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一句,有些惊艳,第一印象是:颇工。再读了几遍,觉得越读越有味道。“彩”对“小”,“轻”对“斜”,让我拍案叫绝。文字上看是佳对,意境上看是绝对:“彩线轻缠红玉臂”,艳也;“小符斜挂绿云鬟”,俏也。我再想下去,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人物。

读诗词,对我而言,是一种享受。读一首诗,一个梦,品一阙词,一场醉。别人的评价如浮云,若看不懂,就让他过去,若看懂而不能认同的,便在心底暗暗骂他两句,只有那些真能抓住我心脏的,才能使我拍案叫绝。

而重读《人间词话》,又是另一番滋味。仅仅对诗词有自己的感悟是不够的,更需要理解他评价后面所隐藏的理解诗词的方式和体系。同时,又要做到不被其干扰,而是融合成为自己的体悟。

所以,自己品味出来的诗句往往视如己出,喜悦是自己的,自由也是自己的,看不惯就不看了。而读《人间词话》,则须在已有评价的约束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就似《人间词话》中对“绿杨楼外出秋千”和“柳外秋千出画墙”的评价,说前句“尤工”,以前的我不能够理解。而当我直面诗词后,便有了一层新的看法。前句写得确实比后一句好,但不是仅仅因为它“工”,更因为它“不工”。后一句的秋千是画中的秋千,跳脱不出来,呆板地固定在那儿,虽然有一“出”字,实则是静止的。且既已有秋千,又何必加一画墙,反倒三者并列而立,意境凝滞不前。但前一句则活泼得多,直至句末才点明秋千二字,短短七个字有了节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句诗里是有人物的,读到“绿杨楼外”还只是一幅静止的画,到了“出秋千”一下子有了生气,阳春三月,燕语莺飞,至于那秋千女,虽在句外,亦在意中矣。看《人间词话》,便似这样,跳脱出来,才能把握住直面诗词时最初的那一份感动。

诗词的魅力就在于发现,诗词中的一个小发现,映射到生活中就是一个大发现,在诗词中多读出一分美,生活里就会多出一分美。如果单单请人代劳,则大不美矣。

故而,读《人间词话》,一要有自己的感悟,二要能将《人间词话》所带来的启发融入感悟之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享受那诗词所带来的快乐。我就十分羡慕王国维老先生的自得其乐。而我,也恰恰乐在其中。

(高二语文备课组 综合报道)